电影是个好东西
诚意,不装很重要
看电影和以前做阅读理解一样,有类似“薛定谔的猫”的迷局,作者这么写到底是具体实景如此,顺手写下,还如同阅读理解答案里的层层伏笔,绵伏千里呢?
周末去影院看了雪茄杜的银河映像20年纪念的《三人行》,老实说一般,不如前一晚看的《PTU》,更不如刚才看完的《树大招风》。比电影有趣的是,退场的时候,在电影售票处看到在发送《三人行》宣传画的两个小姑娘。
原来是钟汉良的粉丝,处于恶趣味,我自习请教了一下《三人行》好在哪?小姑娘从人物关系 讲到角色设置,从香港阶层划分讲到三人的救赎,我脑中却浮现出上面的疑问,到底是导员顺手用了这些设置还是真如他们所讲是导演才华暗喻。
可是酷爱抽雪茄的杜琪峰不是老讲,自己并没有最好的作品?
这部三人行更是算不上优秀。
我有一点体会,就是“真诚、不装”的电影才是有意思的,你给我整排典故“掉书袋”,处处是致敬,处处是隐喻,处处是狂飙的演技,我也会觉得你这是在“装”, 没有诚意,还谈什么优秀。
讲到致敬,电影中的基础致敬还都是自己的电影中,这有待你奇怪了,你说自己的作品是致敬,结果致敬的对象确实自己,你是多自恋?还是用顺手了在用一边那些镜头和走位呢?
这处,古天乐抽赵薇耳光,致敬的是《PTU》里的任达华
这处,古天乐在病房外的站位,致敬的是《枪花》里的商场走位
这处,盗匪吹口哨,致敬的是《文雀》
不过,也许是担心观众看不懂片中的典故,还同期出了纪录片,就像“古典名著”出的注解版,发送传单的小姑娘为什么不相信,
好电影,观众自然会看得懂,就像好演技不是靠台词多、秀智商来表现一样。
而浮夸则是钟汉良在这不电影里给我最大的感觉,不是因为角色的浮夸,而是表演上的“不适感”,就差在脸上刻出“我演技好”四个字了。
大段的台词和招摇的神态是一个好角色,但并不能体现出钟汉良有多高的演技,因为这个角色太突出了。当然,厚道地讲,这样的演技已经很好了,超过他演的那些偶像剧,粉丝们津津乐道的“上海电影节传媒关注奖 最佳男主角”没有看错人,虽然,这个奖也没什么价值。
其他方面,《三人行》的刻意更加突出,刻意安排的神经病人歌唱不断,刻意安排的瘫痪病人摔下楼梯就痊愈,可以安排的三人决战在天台,“不自然”成为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。
这样的《三人行》似乎配不上银河映像20年特制,不如出门左转的《树大招风》。
树大招风
这电影好啊,
好在没有上面《三人行》的做作,好在微思则明的时代感,好在即便是贼王在时代面前也无力的悲凉感,也好在和现在香港的对照。
三个角色都是响当当的贼王,面对现实却是那么的无力。
满满的银河映像风格。
三个贼王的命运交汇在香港回归前,他们看起来那么不和时代潮流,成为大时代转向时被无视的对象。
纵使是人人恐惧的贼王,他们也无奈的被时代抛弃。97过了,游戏规则就换了,
表面风光,背后的苦谁知道。
季正雄每次拿钱都要精打细算,叶国欢低头哈腰为别人点烟,这些苦别人怎么知道?
电影里这句台词说出了三个贼王的处境,看似风光的他们,有什么可以拿来和徐徐到来的“飓风”相比。在风向调转的时候,他们的命运沉浮充满了荒凉感。
想想现在的香港,时代呼啸而过的感觉。
人物群像
好电影并不只好在主演,《树大招风》里面的人物群像也一样的饱满,让人印象深刻。
不管是大富翁、内地的一众贪官,还是林雪扮演的权利皮条客,从内地到香港寻财的年轻劫匪,海关的小科员,一系列人物都清晰深刻,将整个时代巨变的感觉体现出来。
有点权利就“狗仗人势”的科员,“贪得无厌”的科长情人,我写绝对是当时的真实写照,即便是追寻中国梦的现在,还是在深圳,这样的警察也并没有消失,不是吗?
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,风来了,地上的草也只好随风摇曳,怎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?
他们看见暴风雨的来临,奋力一搏,还是没有办法。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聚首风满楼,只道都是路人,只想着自己的活路,去不知道对面的就是后面要苦苦寻找的人。
时代是落幕了,电影最后的史料片在现在看来格外感慨。英国国内乱个不停,香港也风光不再,也许新的风正在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