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周整理11.20-11.26[剪报]

衡量正确与否,靠的不是“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”,靠的是逻辑和独立思考

Posted by Teng on November 29, 2016

一周整理—-价值观点

《我不是潘金莲》观后—和菜头

林语堂说过,中国人有一种叫做“老滑”的国民性。它让人们不会为真诚而落泪,却会为煽情而痛哭;不会为智慧而赞叹,却会为机巧而惊呼。林语堂没有说到的是,老滑的背后是怕。老滑得那么好,怎么可能飞得起来呢?

第一次上网发帖—和菜头

人们发布帖子,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,而是为了释放信息。人们回复帖子,并不是为了讨论信息,而是为了找到同类,构筑人际网络。因此,重点不是文章的好坏,而是是否释放出了正确的信息,让拥有相同想法、趣味、见地的人尽快找到你。而所谓正确地释放,说的可以是一篇文章的标题,是一张选取好的图片,甚至是一次网络辩论。总之,如果你的信息可以使得别人心里产生涟漪,那么这个涟漪就会不断扩大,吸引更多的人前来。甚至在很久之后,依然有人会循着当初的涟漪而来找到你,因为他准确地接收到了你的信息。

正确本身的价值—李笑来

你正确的程度越大,于此同时,不认同你的人越多,这个时候,价值才最大。你很正确,但与此同时,所有人都很正确,价值其实可能等于零。

衡量正确与否,靠的不是“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”,靠的是逻辑和独立思考。

《一人一票?一美元一票》王烁

反观美国近年政治,我恍然大悟。历次大选都是多主题杂糅,共和党与民主党既在税上,也在堕胎、同性婚姻等宗教和社会议题上相争。我过去不太理解,在经济上主张自由选择的共和党,为什么在诸多社会问题上主张限制自由选择。跟荣默一席谈后,我有了新理解:复合立场客观上对缓释单一议题如征税的压力是有用的。俗话说,把水搅混,转移焦点,等等。

但只要议题不止一个,那么即便是穷人党胜出,所主张的税率也会低于只有单一议题的情形。荣默论文举的例子就是富人党掺合进来宗教议题。

我们都知道,所有社会里的财富分布都很不平均,实际呈幂律分布,形象地说就是金字塔,越往上人数越少而每个人所占财富越多。把所有选民按财富由少到多排成连续序列,平均值落在的那个位置一定在中位选民的右边,术语叫作右偏,效果就是人们经常说的“被平均”。

万维刚——数学家告诉你怎么慢慢变老

「探索和收获的取舍问题」的解决依靠的是「基廷斯指数」。

  1. 年轻时代要大胆探索!
  2. 随着年龄的增长,要慢慢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,专注于收获。
  3. 慢慢变老的过程中,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好。

引申:人们为什么越来越怀念,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,探索新的事物,认识新的朋友的基廷斯指数在下降。 为什么不在折腾电脑系统,喜欢直接拿来就用,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。越来越喜欢点一道菜。食堂菜馆的兴败

一周整理—自我发展

超级个体—技能清零

  1. 但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当成一个生命,很多人可能会发现——很久以来,你对于外界的判断是稳定的,你的反应是固定的,你的爱憎是固定的,你的认知成长已经死了。

  2. 一个观点:行为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“ 所有权依恋症 ”。无论是有形的汽车、房子,还是无形的观点、看法,在“拥有”之后,人们对它们的珍视程度会大大提升。

  3. 在人类本性中,始终有三大非理性怪癖在作怪:

  • 我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;
  •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,而不是得到什么,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;
  •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。
  1. “所有权依恋症”的商业应用极致就是体验式购物的宜家家私。
  2. 抛弃“所有权依赖症”的最好方式,就是「假装自己一无所知,假装自己一无所有」。Stay hungry , Stay foolish .

我们也可以给自己的职业做一个「职场清零术」:

  • 清零能力,每隔两年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
  • 清零简历,保持更新
  • 清零知识,从清理书架开始
  • 不断学习,不断跨界
  1.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3步:
  •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:发现身边所有“不需要、不适合、不舒服”的东西。
  • 通过审视,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。你在对物品的整理中,重新认识、发现和肯定自我。
  • 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“需要、适合、舒服”的东西。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,你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。
  1. 断舍离其实是自己心智模式的投射,可以通过调整物品来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:
  • 断——减少添置物品
  • 舍——放弃不合适的东西
  • 离——不执着于物欲